经济越差,哪些行业反而越赚钱?日本“失落三十年”的启示

经济越差,哪些行业反而越赚钱?日本“失落三十年”的启示

日本自平成年间1989年至2019年,步入“消失的三十年。”

经济放缓,失业率剧增,股市暴跌。

是否听着有一些耳熟呢?

然而就是在这样的经济大环境下,有一小部分人迅速抓住机会,跻身富裕阶层。他们究竟抓住了何种商机,走出鲤鱼打挺般漂亮的翻身仗?

经济越差,什么样的行业反而越赚钱?

先知先觉者,赢家通吃。

笔者将结合日本经济评论家大前研一的《M型社会》,跟大家聊聊在日本泡沫经济时期,发展尤其好的三种行业。

第一种行业,就是可以带来幸福、快乐、满足的消费体验、情绪价值的行业。

比如,东横inn,这家全部由日本家庭主妇经营的酒店,有着极具体验感的服务。

这家日式的旅馆,在住宿价格低廉之余(约合人民币400元/一晚),会提供免费的热腾腾的家庭式早餐,如味增汤、饭团等,虽然朴素简单,但是却给出差、奔波在外的员工,一种如家庭般的温暖。

其实酒店能提供的产品,大同小异,这家东横inn可以脱颖而出的原因,就在于他抓住了消费者的心理需求。

而这点笔者在《情绪经济,下一个千亿级别的顶级赛道》中也有论述,当泡沫破灭,经济平缓之时,人们则更重视个人化、差异化的消费或者享乐主义。

第二种,就是可以提供“新奢华 ”的行业。

比如,花折合人民币30元,就能在装修高级的甜品店,享用一份冰淇淋草莓可丽饼,这就是可以给中低阶级提供“新奢华”的感觉。

图为笔者在2019于大阪阪急百货享用的甜品。

有读者或许会问,不是说经济下行时期,大家都喜欢价格低廉的产品吗?不是应该在连锁超市买一些便宜的大桶雪糕回家吃吗?

“一个消费者会同时拥有两种不同的消费行动。 ”在大前研一的《M型社会》中如是说。

也就是说,一方面,可能消费者会买便宜的瓜果蔬菜、衣服、包包,但是另一方面会执着于一口好吃的雪糕、一杯精致的咖啡或者一顿精致的餐食,或者对自己使用的酱油特别讲究。

这俩者并不冲突。

所以,在日本泡沫经济时期,能觉察到这些消费者的心理,以极为合理的价格提供有奢华感的商品,这些企业就成功了。

给人感觉好的商品,只要是在“加点钱就唾手可得”的价格范围内,消费者是乐于多出钱的。

展开全文

第三种就是极具性价比、面向中低消费群体的行业。

泡沫经济时期,80%的中产沦为中低阶层。

原来的中产阶级可能工作稳定、生活优渥,但是在经济不景气之时,出于收入下滑以及对未来经济的悲观预判,大家的消费行为会发生变化。

比如,在日本泡沫经济之时,百货公司变得门可罗雀。

在1991年-2004年,百货公司的年营业额足足下滑了20%。

当时日本的百货公司如伊势丹百货会想通过营销、重新装潢来吸引客户,但是殊不知,不是百货公司变得不吸引人了,最根本的原因是,逛百货公司的那群消费群体不在了。

而当时逆势崛起的网络商店、百元商店、便利店、折扣零售商店抓住了这场经济结构转型时的机会,不断压缩成本,为中产阶级提供价格低廉的商品。

在《消费者社会白皮书中》可以明显看到,日本百货公司的消费频率减少了32%,而网络商店、百元商店则分别增加32%、27%。

最后再来写写作为普通人,应该怎样像上述这些行业一样,抓住机会。

笔者认为,与其一直抱怨经济不景气,不如沉下心来分析市场。

无论在任何一个时代,可以成功的商业模式,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他们需要满足人们最真实的、最根本的需求。

在这里笔者提炼出两点针对创业者的行动方案。

第一, 选客户,要从自己熟悉的群体开始。

有人说我不知道是该做富人的还是大众人们的生意?笔者的建议是,一定要从自己熟悉的群体开始,看看自己身边什么样的朋友最多,就开始入手吧。

目标客户是由自己的成长轨迹来决定的。

因为如果你不熟悉自己的客户有什么样的消费习惯、消费心理,你是非常难抓住他们的需求的。

第二, 选行业,要做自己可以坚持的。

笔者在上周去了趟义乌,当时有接触到卖祖国版labubu的工厂,又因为自己有现成的外国客户,又看到有同行一箱一箱地,卖得很好,有心思动摇过要不要做此类生意。

但是在回程的车上,我很快否决了这个想法。

原因就在于卖祖国labubu,赚一时快钱,并不符合我的价值观,而且有一定的风险。所以做生意,选行业,一定要有长期主义的眼光,要选择自己喜欢的、擅长的、并且符合自己价值观的。

笔者始终认为,纵使外部环境如何风云莫测,一直创造价值、不断改变、解决问题的人,永远都不会被淘汰。

当经济结构发生转型之时,大家不能光顾盯着自己可以做什么,拼命埋头改变,而应该看看自己原先的客户群体发生了什么变化,产生了什么新的需求,顺应自己的消费群体,做出应对措施。

不会的可以

可以关注“小丑讲干货”领取一份小红书养号教程和教辅资料或者干货资料,这是个长期提供干货的公众号。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