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支坐法

七支坐法

行、住、坐、臥,不離自性般若,謂之禪定。而所有禪定的法門,當先從靜坐開始。佛法所採用的姿勢為「七支坐法」,又簡稱它為跏趺坐。七支坐法就是指肢體的七種要點,即足、手、背脊、肩、舌、眼、頭七個部位。

1.

雙足跏趺:

即雙盤足,宜右腿加於左腿上,如果不能雙盤,可用單盤。

2.

手結定印:

置於丹田下面,自然平放於骻骨部分,宜右上左下。兩大拇指輕輕平拄。

3.

背脊直豎:

如串銅錢,胸部舒展,但不過分用力,定久自然直。

4.

兩肩平開:

平整適度為止,不可過分沈肩塌背。

5.

舌舐上顎:

(二門牙後)

輕接於上齦兩門牙。唾腺中,如有口水慢慢嚥下。

6.

眼正平視:

上視易生散亂,下視易生昏沈,雙目微張,目光宜在坐前三步或五步遠處,稍帶歛意。但初習者以閉目為宜,定久自然微開。

7.

頭正顎收:

後腦稍微向後收正,前顎內收,壓住頸部左右兩條大動脈。

五根本氣(附註)

1.

下行氣:

雙盤足 ---

令此氣易入中脈,除嫉煩惱,令「地大」氣易入中脈。

2.

平住氣:

手結定印 ---

令此氣入中脈,除嗔煩惱,可解七萬二千脈結,令「風大」氣易入中脈。

3.

遍行氣:

脊直肩張 ---

令此氣入中脈,除癡煩惱,不為四大風氣所損,令「水大」氣易入中脈。

4.

命根氣:

舌舐上顎 ---

眼正平視,令此氣入中脈,除慢煩惱,觀想易明,令「空大」氣易入中脈。

5.

上行氣:

頭正顎收 ---

令此氣入中脈,除貪煩惱,令兩顎動脈緩行,心念易停,智慧易生,令「火大」氣易入中脈。

(附註)

1.下行氣住海螺脈,引持精、血、大小便等。

2.平住氣住膀胱,能將飲食之精華與糟粕劃分,主消化,助拙火。

3.遍行氣住左右脈相連之處,近生殖器(密輪),能將氣遍及全身,能令身行住

坐臥,搖動去來之作用。

4.命根氣住心(大寶法王則以中脈即命根),此氣能將一切氣引至於根門,且能

持壽命。

5.上行氣住喉間,主呼吸,飲食言語之作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