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发生学
编辑
鸭嘴龙超科(Hadrosauroidea)的分类树。每个族的代表属按比例绘制。左排是鸭嘴龙亚科,由上而下依序为:山东龙、短冠龙、栉龙、沼泽龙、原巴克龙;右排是赖氏龙亚科,由上而下依序为:卡戎龙、亚冠龙、阿穆尔龙。
在1869年,爱德华·德林克·科普(Edward Drinker Cope)建立了鸭嘴龙科。自从被命名以来,鸭嘴龙科主要被区分为具有冠饰的赖氏龙亚科,以及缺乏冠饰的鸭嘴龙亚科。亲缘分支分类法研究有助于分析鸭嘴龙科的彼此关系,导致数个族的产生,以用来提及每个类群。网路上常提及的鸭嘴龙科各族,到目前为止还没正式地定义,或用在科学文献上。在《The Dinosauria》第一版的非正式名称里,几个族曾被简略地提过,但没有名称。在这本90年代的参考资料里,格里芬龙类包括盐海龙、格里芬龙、鸭嘴龙、克里托龙;短冠龙类包括短冠龙、慈母龙;栉龙类包括冠长鼻龙、原栉龙、栉龙;埃德蒙顿龙类包括大鸭龙、埃德蒙顿龙、以及山东龙[5]。
赖氏龙亚科也被非正式地分成副栉龙族(副栉龙)以及冠龙族(冠龙、亚冠龙、赖氏龙)。[6]在Evans与Reisz两人于2007年的大冠赖氏龙重新叙述中,曾正式地提及副栉龙族与冠龙族。冠龙族被定义为:亲缘关系接近于冠龙,而离沃克氏副栉龙较远的所有物种;而副栉龙族的定义为:亲缘关系接近于沃克氏副栉龙,而离冠龙较远的所有物种。在这份研究中,副栉龙族包含卡戎龙与副栉龙,冠龙族则包含:冠龙、亚冠龙、赖氏龙、日本龙、扇冠大天鹅龙等物种[7]。青岛龙与似凹齿龙则另成一个支系,可能还有匙龙[8]。
以下系统发生学列表,列出了目前被归类于鸭嘴龙科与其两亚科的大部分物种。鸭嘴龙科是有效的科,但却不在2004年杰克·霍纳的书籍《The Dinosauria》中的演化树中出现[9]。在2007年对于大冠赖氏龙的重新叙述中[7],鸭嘴龙科的物种达到最多。
鸭嘴龙科演化树
编辑
在1997年,凯萨琳·福斯特(Catherine Forster)在一个概述中首次将鸭嘴龙科定义为一个演化支,只包含鸭嘴龙亚科与赖氏龙亚科,以及它们的最近共同祖先。在1998年,保罗·塞里诺(Paul Sereno)将鸭嘴龙科演化支定义为:包含栉龙(属于鸭嘴龙亚科)与副栉龙(属于赖氏龙亚科)在内的最小演化支,并在后来的版本中加入鸭嘴龙;鸭嘴龙是本科的模式属,国际动物命名法委员会一定会将它列入本科,但该属状况为疑名。在某些研究,塞里诺的定义会将少数著名鸭嘴龙类排除于本科外,例如沼泽龙与巴克龙,霍纳等人在2004年将沼泽龙列入鸭嘴龙科中。
以下演化树是根据杰克·霍纳、大卫·威显穆沛(David B. Weishampel)、凯萨琳·福斯特等人所者的《The Dinosauria》一书第二版[9]:
鸭嘴龙科
沼泽龙
真鸭嘴龙类
鸭嘴龙亚科
冠长鼻龙
unnamed
unnamed
原栉龙
unnamed
格里芬龙
unnamed
埃德蒙顿龙
unnamed
短冠龙
慈母龙
unnamed
南方小贵族龙
纳秀毕吐龙
栉龙
赖氏龙亚科
青岛龙
unnamed
副栉龙
unnamed
赖氏龙
冠龙
亚冠龙
鸭嘴龙亚科演化树
编辑
由于鸭嘴龙科的演化关系较少被研究,因此常出现不同版本的演化关系研究。在2007年,Terry A. Gates与Scott D. Sampson在命名纪念区格里芬龙(G. monumentensis)时,提出另一版本的鸭嘴龙亚科演化树[10]:
unnamed
沼泽龙
unnamed
冠龙 (赖氏龙亚科)
unnamed
冠长鼻龙
unnamed
unnamed
埃德蒙顿龙
unnamed
原栉龙
栉龙
unnamed
纳秀毕吐龙
unnamed
格里芬龙
unnamed
短冠龙
慈母龙
赖氏龙亚科演化树
编辑
以下演化树是根据Evans与Reisz在2007年对于大冠赖氏龙的重新叙述[7]:
鸭嘴龙科
鸭嘴龙亚科
赖氏龙亚科
盐海龙
unnamed
青岛龙
unnamed
牙克煞龙
unnamed
阿穆尔龙
unnamed
unnamed
卡戎龙
unnamed
短冠副栉龙
unnamed
小号手副栉龙
沃克氏副栉龙
unnamed
日本龙
unnamed
unnamed
赖氏赖氏龙
大冠赖氏龙
unnamed
冠龙
扇冠大天鹅龙
unnamed
高棘亚冠龙
斯氏亚冠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