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宣帝画像
第二年,元帝又起用他为中郎。他再次上书,急切奏道:“天象示警,快罢弘、石,赦萧望之,以释天怒。”元帝视师如父,也想解救萧太傅,但迫于外戚、宦官双重压力,萧望之在狱中自杀了,元帝只好又将刘向抓捕入狱。不久,出于保护目的,赦他出狱,但贬为庶人,永不叙用。
在被贬的十多年间,他仍心系社稷,关心国事,连续写下《疾谗、挝要、救危、世颂》等八篇文章,以古喻今,感伤自己,以及其他遭到迫害的儒臣。忠心耿耿,一片赤诚。
汉元帝画像
前33年,成帝即位,他拜为中郎,迁光禄大夫。针对王氏外戚权盛势大,刘向多次上书,申述“事势不两大,王氏与刘氏亦且不并立。”表达对王氏崛起、皇族失势的警戒。因此,成帝虽然多次要提拔他为九卿,却始终得不到执掌国柄的王氏舅舅们支持,以致刘向担任大夫30多年,也一直得不到升迁。成帝也无奈,但他哪里想到,刘向死后13年,其预警就兑现,山河变色,政权易手,表弟王莽便取刘氏而代之了。
成帝改任刘向为中垒校尉,诏令他总领校理宫廷秘藏图书。刘向在中垒岗位上,仍兢兢业业,埋头苦干,校勘编纂,坚持到底,直至前6年去世,享寿72岁。
三、刘向受诏任总领,主持校理宫藏图书
汉朝初期,由于秦焚之厄,国家藏书极为匮乏。于是,历代汉皇都曾下令,搜求散落民间的图书,广开献书之路,收集诸书,统称古文本〔篆书〕;还设置写书之官,记录饱学士人回忆、背诵的经典作品,抄录诸书,统称今文本〔隶书〕。
到了武帝时,秘藏民间的诸书,陆续露面,连同抄录的回忆记录本,简册累累,书积如山,藏之宫廷秘阁。同时也有一批精通古籍学者涌现出来,使百家得以传承,呈现出一个学术高峰期。
元帝上台后,汉帝国收起王昭君与陈汤绘就的最后一片辉煌,朝政日益腐败,国势急转直下,但文化事业似乎没受多大影响,仍在继续向前发展。
成帝即位后,他鉴于宫藏书简杂乱无序,又多有残缺,诏令谒者陈农求遗书于天下,又一次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搜求图书文献;同时,委任光禄大夫刘向为总领,主持校理秘府藏书,开始了我国古代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图书编纂工作。
汉成帝与皇后赵飞燕姐妹
这是一项伟大的文化建设工程,对后代盛世校理大型图书文献汇编,推动我国文化事业发展,带了一个好的开头。我们在汉成帝刘骜这位似乎没有什么闪光点的皇帝身上,还真的看到了这么一个光彩的大亮点,他也人如其名,名副其实地“桀骜”了一回。
这一时期的学术活动,规模巨大,工程繁杂,历时20余年,刘向及其子刘歆,禀承皇命,终于完成秘藏图书的整理与归档,建立了国家图书馆。
四、刘向总领校理秘府藏书,并撰写目录学专著《别录》
汉宫秘府藏书,堆积如山,浩如烟海;版本繁杂,头绪纷纭;脱漏串册,比比皆是。
这次校理工作,由刘向总领,在全国范国内,组织人力、物力、财力,全面开展工作。
刘向,以其子刘歆为助手,总负其责,称总领。
从策略上,他将图书分成六大部类;在组织上,采取总领、主校、参校三级分工模式;具体分工为,刘向父子总领,又兼主校诸子、经传、诗赋部类,步兵校尉任宏主校兵书,太史令尹咸主校数术,侍医李国柱主校方技,各主校又各领参校若干,具体开展工作。书籍校理后,再由刘向父子审订、通过。
刘向刘歆的两部目录学著作
面对书山册海,刘向作出以下五项图书校雠编纂流程,世称“刘氏程式”:首先,兼备众本,广罗异本,互相对勘;然后,选定篇目,补其缺略,去除重复;接着,梳理简册,校雠文字,勘定脱误;再接着,整理篇章,勘定书名,审订通过,誊清新本。
最后,每本书成,都由刘向撰写叙录,“录而奏之”;皇帝御览后,定本新书附上叙录,入库归档;编辑图书档案,抄录分类书目名册,分类收藏诸书于天禄阁、石渠阁,建立国家图书馆。
而叙录又“别集众录”,自成一书,题名《别录》。
刘向就是这样,总共校勘、整理、编缉出各类图书603家,33090卷,为先秦古籍的流传,为文化事业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同时,积累了图书校理编纂的丰富经验,为校雠学、版本学、目录学、编纂学的建立奠定基础。筚路蓝缕,功莫大焉,他是杰出的图书典籍编纂大家。
同时,刘向撰写的各书叙录,一般内容为,阐明校书编目的宗旨、方法、步骤,本书内容提要、校雠经过、作者生平及其学术思想等,然后,又汇集各书叙录,自成一部《别录》,计20卷。刘向的这部专著,为我国第一部图书目录学专著,他又是我国图书目录学的奠基人。
五、刘歆子承父业,又著《七略》目录学专著
刘歆〔公元前55—公元23年〕,刘向之子,《左传》经学家。
刘歆领中垒校尉,曾任太中大夫、光禄大夫。其父去世后,刘歆奉诏令,子承父业,继续主持校理秘府藏书,完成父亲未竟事业。
刘歆学术渊博,又轻车熟路,总群书而别类,在其父《别录》基础上,把他分成的六大部类,称“六略”,即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数术略、方技略,又叙评各家源流,总为一辑,谓之“辑略”,总名为《七略》。
《七略》,我国又一部图书目录学专著。全书,著录图书596家,6大部类,38种,合计13219卷。他首创的分类体系,为“七分法”,即“七略”,沿用至今,影响深远,意义重大。
刘向刘歆父子的《别录》和《七略》,是他俩建立起来的图书科学分类体系的目录学专著,比西方誉称目录学之父的德国吉士纳,要早1550余年。
刘歆又是经学家,专习中断了百年之久的《春秋左氏传》。他在经学史上的最大贡献,是从宫藏书中,发现一批晚出的先秦篆文经书,其中包括汉初北平侯张苍教授贾谊后,献于宫藏的篆文《春秋左氏传》。由于刘歆的发现与校理,以及倡导与宣传,让这批“古文经书”面世,为社会广泛得知,从而逐渐形成“古文经学派”,还校正了汉初以来回忆抄录的“今文经书”之讹误。拓荒之劳,功不可没。
六、刘向校书外,又著述、编辑多部著作
刘向终生嗜学,爱书如命。他给后人留下很多读书格言。如“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又如“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刘向的三部著作
他的一生除了读书、校书外,就是著书。 他的著作颇丰。鉴于成帝皇后赵飞燕、赵合德姐妹越礼奢侈,他摘录《诗、书》所载,贤贞之妃使国兴家显的事绩,以及君主宠妃使国乱家灭的故事,编成《列女传》,共7卷,以供成帝借鉴。
又采录《传、记》的其它行事,著作《新序》30卷、《说苑》〔即《新苑》〕20卷,奏请成帝御阅。
这三部都是历史故事集,为魏晋小说的先导。
他的辞赋,有《九叹》等33篇,作品见于《楚辞》。
他的散文,主要是奏疏和《别录》,著名的有《谏营昌陵疏》和《战国策叙录》,作品收录于《刘子政集》。
刘向编辑的三部书
他还编订了《战国策》、《楚辞》、《山海经》〔与刘歆合编〕。
因此,刘向又是著名的文学家。
陈存选2022、08、16返回搜狐,查看更多